2013年湘西州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2013年湘西州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来源:州扶贫办 发布时间:2014-01-20 字体大小:

湘西州扶贫开发办

(2013年12月20日)

  一年来,湘西州扶贫开发系统在湘西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扶贫办的关心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抓住贫困农民脱贫致富这一主题,抢抓新时期扶贫开发历史机遇,突出产业开发、农村基础设施、教育扶贫等工作重点,积极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我州扶贫开发事业,全州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有力地推进了全州扶贫攻坚,促进了全州经济社会发展。

  一、2013年全州扶贫开发工作估价

  (一)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争资上项有新跨越。今年在省扶贫办的关爱下,安排到我州的中央、省财政扶贫专项资金达5.18亿元,先后实施了8500个扶贫开发项目,为我州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是扶贫创新工作有新突破。今年以来,全州扶贫开发系统在实施国家、省10大扶贫开发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争取并启动了由原总理朱镕基捐赠设立的实事助学基金会扶贫助学项目,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亲自出席项目启动仪式,开创了湘西州社会扶贫事业新的里程碑;在州民族中学“宏志班”启动了品学兼优、家庭贫困高中生扶贫助学项目,开创了全省用财政扶贫资金对高中贫困生扶贫助学的先河。另外,今年10月中旬,州扶贫办通过积极争取并承办了全国连片贫困地区基层组织负责人和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和100余名与会同志的高度赞扬和肯定,扩大了湘西州扶贫开发工作的影响。三是减贫工作有新成绩。通过全州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预计今年全州减少贫困人口12.04万人;农民人均收入4737元,同比增长12%。四是特色产业有新发展。全年共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8100万元,新扩品改特色产业12万亩,分别完成了州分任务的202.5%、150%,其中,新开发茶叶3.45万亩、百合4.55万亩,完成油茶低改3万亩、猕猴桃品改1万亩;投入产业基地建设及贴息资金1500万元,并为本单位联系的重点企业龙山现代药业公司安排了扶贫贴息资金60万元,支持其产业基地开发。五是农村设施有新改善。全年共安排村级公路建设扶贫专项资金8115万元,新修产业路、通组路等695公里,解决10万贫困村群众行路难的问题;全年解决12万人农村安全饮水问题,新建、修缮校舍55所,村卫生室87所;全州实现97%的村通水泥或沙石路、100%的村通电、100%的乡镇通宽带、100%的村通广播电视、100%的村通固定或移动电话。六是扶贫培训有新提高。全年投入“雨露计划”扶贫培训资金3683万元,其中“雨露计划”职业学历教育扶贫培训项目资金1440万元,贫困大学生扶贫助学项目资金1500万元,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项目资金743万元,完成劳动力扶贫技能培训6000人、扶贫助学农村贫困大学生3200人、实用技术培训10万人次。七是解困工程有新提升。全年投入财政扶贫资金8190万元,用于少数民族高寒山区脱贫解困工作,经过两年来的努力,全州高寒山区和中高海拔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整体发展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八是整村推进有新进展。全州共组织635个单位、7400名干部驻村结对扶贫,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36亿元,整合其它部门资金3.61亿元,村平投入达266万元,在187个村大力实施第二轮“整村推进”扶贫,共引进项目3000多个,引进人才68名,引进技术150项,选派了500多名机关干部和大学毕业生到贫困村和移民村任职,深入开展建整扶贫。九是外资项目有新巩固。全年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219万元,基本完成了日援、德援项目后期工程,外资扶贫项目改善了我州贫困山区环境,助推了全州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十是社会扶贫有新起色。通过积极争取和联系中直机关、央企、省辖六市和省直单位对我州进行对口帮扶,全年全州直接帮扶资金达2.66亿元,比增1.12亿元,增长72%,为扶贫攻坚作出了积极贡献。十一是村级经济有新投入。今年共安排财政扶贫资金1020万元,实施了51个村级集体经济建设项目,100%的完成了任务。十二是为民办实事有新成果。今年全州累计完成了“两项制度”扶贫对象62091户、251711人的到户帮扶工作,共发放帮扶资金10050万元,实行全部打卡到户到人,超额完成了省州交给我州扶贫开发部门的为民办实事任务。

  (二)主要作法及经验。一年来,之所以取得以上显著成效,我们主要做到“八个坚持”。一是坚持用好用活扶持政策。一年来,通过继续用好少数民族、革命老区、贫困山区、西部开发等政策,积极向国家和省争取特殊扶持和一大批扶贫开发项目在我州实施,推动了我州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进程。二是坚持区域发展带动扶贫攻坚、扶贫攻坚促进区域发展思路。一年来,我州始终坚持五大建设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州委州政府“1115”工程,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夯实了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坚持精细化扶贫方针。其一,瞄准重点贫困区域,抓好民族高寒山区脱贫解困。今年我州继续实施腊尔山、吕洞山、红土片、永龙界四大贫困片区和中高海拔民族高寒山区脱贫解困试点工程,全年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8190万元,实施了一大批项目,四大片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整体发展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其二,瞄准重点贫困村,狠抓整村推进扶贫。一年来,共整合各类扶贫资金4.97亿元,在187个村大力实施第二轮“整村推进”扶贫,并已初见成效。其三,瞄准扶贫开发对象,大力开展“两项制度”衔接工作。完成了“两项制度”扶贫对象62091户、251711人的到户帮扶工作,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050万元。四是坚持完善和创新扶贫工作机制。继续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责任制和“领导联点、单位包村、干部挂户、队员驻村”的扶贫工作制。扎实推行党建“双基”工程,选派了500多名机关干部和大学生到贫困村和移民村任职,深入开展建整扶贫。积极争取国家农业部、中国石化等中直机关、央企和省辖六市对口扶贫。大力引进日元、德元等外资扶贫。积极引进香港郭氏基金会、实事助学基金会等社会资金扶贫。五是坚持推进扶贫攻坚先行先试。一年来,全州扶贫开发系统继续大力实施好国家、省10大扶贫开发试点工作,重点抓好“1115”工程和8项保障机制相关任务的落实,湘西州继续成为全省、全国扶贫开发工作试点的汇聚地和实验地。六是坚持扶贫资金项目严格管理。严格执行“县级财政报账制”,按照省批准下达的项目计划拨付使用资金,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坚持科学选定储存扶贫项目,在项目选定上坚持向重点工作、重点产业、重大决策倾斜,向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倾斜。认真落实项目资金公开公示制度,严格项目资金检查和审计,落实项目资金报账制、审计制、跟踪检查制和纪检组长监督责任制,确保了一年来全州扶贫项目未发现严重违规违纪行为。七是坚持抓好扶贫开发队伍建设。一年来,我办以党建为抓手,狠抓扶贫开发队伍建设。第一,注重学习,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州委党风廉政会、州委领导干部培训会、州委经济工作推进会、全国市州扶贫办主任会等会议精神,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湘西州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州作风建设的各项规定。第二,落实责任,加强组织建设。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在州扶贫系统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责任体系;把党建工作列为党组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机关支部工作汇报,党组成员坚持双重“组织生活”;把党建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目标管理;坚持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制,对涉及计划分配、项目审批、资金安排、人事工作等重大事项,实行集体研究。第三,丰富载体,加强作风建设。一年来,我们通过认真开展改进作风、调查研究、群众路线教育、结对帮扶、创先争优等“五项”活动,切实加强和改进机关干部作风建设,提高了全州扶贫开发队伍想事业、干事业、争创一流业绩的热情。第四,规范管理,加强制度建设。健全了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党风廉政、信访接待、干部考勤等制度,完善了《州扶贫办经费、接待、车辆管理办法》、《州扶贫办财务管理制度》,继续坚持《州扶贫办党组议事制度》和《落实专项资金纪检组长监督责任制》,强化督查制度,明确纪检组、监察室、综合科等具体负责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提高了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八是坚持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层层签定了党风廉政责任,成立了以党组书记、主任为组长的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与州扶贫办党组成员、各科室负责人和8县市扶贫办主任签定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层层分解和落实责任,确保扶贫开发系统未出现严重违规违纪现象;狠抓廉政教育,坚持中心组廉政学习制度,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廉政准则》和党风廉政建设相关理论,观看警示教育片,多次组织到贫困村接受州情教育,让党员干部铭记党的宗旨和扶贫工作职责;在规范机关财务等管理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同时,召开批评和自我批评为主题的民主生活会,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以实际行动维护扶贫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三)贫困依然是我州基本州情。尽管我州扶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一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我州尚有贫困人口85.04万人,2012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229元,仅为全国的53.4%,湖南省的56.8%,比周边地区都要低。二是经济总量小、财政返哺农村能力弱。我州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在湖南省和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都处于落后的位置。三是接受教育程度不高,科技水平低下。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全州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5761人,比全省少1834人;具有高中程度10456人,比全省少4964人;具有初中程度36233人,比全省多525人;小学文化程度33258人,比全省多6473人;文盲率为5.76%,高出全省3.09个百分点;每1万名职工拥有科技人员仅为680人,每1万名农村人口拥有农业科技人员仅为18人,大大低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很不健全,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还比较差。全州还有469个村未通自来水,575个村未进行农网改造,74个村未通公路。五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持续增收难。全州农村特色产业流通和生产环节相当薄弱,农产品精深加工率仅为16%,远低于农业产业化30%的最低要求。六是再生性贫困突出。全州因灾、因病、因残和因子女读书致贫返贫现象普遍。这些实情说明:贫困仍然是我州基本州情,扶贫开发工作任重道远。

  二、2014年我州扶贫开发工作打算

  (一)工作思路。面对扶贫开发新形势,2014年我州扶贫开发的工作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精准扶贫”的总体要求,以四大重点片区、中高海拔地区为重点区域,以改善民生、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支撑,以发展生产、公共服务和农村教育为重点,大力实施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1115”工程,努力开创我州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收10%以上;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万人以上;向上争取财政扶贫专项资金6亿元以上;启动8个扶贫开发示范园(点)建设;归集财政扶贫资金1亿元以上,继续实施第二轮整村推进扶贫;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亿元,实施“两项制度”衔接工作,直接扶持25万名扶贫对象;投入1000万元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以上,抓好“雨露计划”扶贫培训5000人以上,投入2000万元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帮扶4000名农村贫困大学生;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4000万元继续实施全省少数民族高寒山区脱贫解困工程;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2000万元支持乡镇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2000万元支持农村“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8000万元,新建农业特色产业基地10万亩,抓好10个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建设;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500万元,完成农业扶贫龙头企业贴息及产业基地建设;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2500万元,抓好农村贫困农户扶贫建房2500户。

  (三)工作措施。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牢固树立扶贫开发靠政策支持、靠项目支撑的理念,抓好争资上项。牢固树立“发展靠政策支持、扶贫靠项目支撑、开发靠项目推动、贫困面貌靠项目改变”的意识,争取国家、省对我州扶贫开发更大的支持,实施一大批优势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教育扶贫项目。二是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抓好贫困片区、贫困村、贫困对象扶贫。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指示精神,集中力量,按照“整体规划、整村推进、整合资金、精细化扶贫”的思路,以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发展产业、提高素质为主要内容,大力推进重点贫困区域、贫困村和贫困对象精准扶贫。第一,瞄准重点区域。继续把我州四大贫困片区和中高海拔地区作为扶贫重点区域,在项目布局、资金安排、力量调配上重点倾斜、集中攻坚。第二,瞄准重点贫困村。突出抓好第二轮国家、省定187个整村推进重点贫困村扶贫开发,切实做到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一个村、脱贫致富一个村。第三,瞄准扶贫开发重点对象。按照“70%的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到产业、70%的产业扶贫资金扶持到户”的要求,实行逐村逐户扶贫。第四,制定扶贫详细规划。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组织下,与有关部门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重点贫困村进一步作好规划,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发展目标、脱贫计划、责任分工和落实措施。三是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抓好农村特色产业。第一,突出抓好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烟叶、油茶、茶叶、杜仲、蔬菜、百合、猕猴桃、中药材、椪柑和优质养殖等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切实增强贫困群众自主增收能力。第二,充分发挥国家产业发展基金和金融扶贫牵引作用。大力扶持扶贫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产业协会和产业基地建设,推广“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实现种养、加工、销售一体化,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鼓励扶贫龙头企业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链接机制,积极探索委托式扶贫和股份制扶贫模式,实现扶贫龙头企业和贫困农户双赢。第三,积极培育新型产业。重点抓好乡村旅游扶贫,对适合旅游扶贫的,优先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优先安排扶贫项目,重点抓好10个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四是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抓好民生保障事业。第一,加快“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解决农村农田水利灌溉问题和农村人畜安全饮水问题。第二,加快标准化农贸市场工程建设,重点支持30个农贸市场的改造或新建。第三,加快村组道路工程建设,在抓好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大力实施村组通畅硬化工程。第四,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建设,结合特色民居改造、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移民搬迁等工程,扎实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建设,解决贫困农户住房问题。第五,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建设。积极协助电力部门在贫困村大力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第六,加快生态移民搬迁试点工程建设。在生态保护区、边远高寒山区、地质灾害多发区、人口空壳化严重村寨,启动生态移民搬迁示范点建设。第七,加快通播、通视、通话、通信工程建设,逐步搭建好农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第八,加快农村文卫事业建设,进一步健全农村文卫服务网络。第九,加快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切实关爱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等特殊群体,积极探索因灾、因病、因残、因智贫困的特殊家庭救济救助机制。第十,加快农村低保、五保、新农合、新农保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五是高度重视农村下一代教育,抓好教育扶贫。积极探索对中小学贫困家庭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扶贫助学模式,提高贫困家庭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扶贫助学实效;继续加大对农村“两后生”职业学历教育扶持力度;以启动湘西州民族中学“宏志班”高中生扶贫助学项目为起点,逐步在全州开展高中贫困学生扶贫助学;继续加大对贫困大学生扶贫助学力度;切实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劳务技能培训力度。六是积极转变观念,抓好扶贫工作创新。一是在组织方式上,注重“大扶贫”。在坚持扶贫工作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责任制和“千个单位包村、万名干部挂户”的结对帮扶工作责任制基础上,进一步做好中直机关、央企、省直单位和省辖六市对口扶贫的服务协调工作,积极争取国家东西协作对口扶贫政策,加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组建湘西州扶贫基金会,动员和鼓励海内外慈善企业、慈善机构、爱心人士参与湘西州扶贫开发,为爱心人士、爱心团体提供结对帮扶的平台与对象,拓展社会扶贫空间。二是在资金整合上,建立健全由政府统一科学规划扶贫项目、强力整合各类扶贫资金。三是健全扶贫开发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四是在扶贫领域上,注重“三个结合”。即注重扶贫开发与推进农业产业化、文化生态旅游、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相结合,与城乡同建同治、新农村建设、生态移民搬迁相结合,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

  三、扶贫开发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对我州财政扶贫资金支持力度。湘西州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与发达地区和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较大,实现和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任重道远。为了充分体现作为全省扶贫攻坚主战场的地位,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请求省扶贫办继续给予湘西州特别的关照和支持,按照湘发[2012]4号文件精神,保持从全省财政 扶贫资金总量中切块安排不低于35%给湘西州,并逐年增长。

  (二)推进《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出台。当前,国家正在加快扶贫立法步伐,全国已有广西等7个省市区先后扶贫立法,内蒙古等5省区正在进行扶贫立法。过来,省扶贫办对扶贫立法十分重视,在省人大的牵头组织下, 起草了《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目前,我省扶贫立法的条件已基本成熟,湘西州扶贫攻坚用法律保障也十分紧迫,建议省扶贫办进一步争取尽快出台《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为全省特别是湘西州扶贫攻坚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协调更广层面对口扶持湘西州。鉴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落后仍是我州最大州情的实际,仅靠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的投入很难在短期内完全改变湘西州的贫困落后面貌。只有在更广的层面,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湘西州的扶贫,形成专业、行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全社会大扶贫格局,才能加速湘西州扶贫攻坚进程。请省办加大力度,协调增加中直机关、央企、省直机关和省辖六市对口支持湘西州扶贫,积极争取东部城市对口联系湘西州,进一步动员海内外企业家、慈善家、社会组织参与湘西州扶贫。

  (四)加大湘西州农村贫困大学生扶贫助学力度。贫困大学生扶贫助学项目实施以来,我州广大基层干部和贫困群众无不交口称赞。实践证明,这是最受欢迎、最扶到根本、最能体现办实事办好事、最能发挥扶贫资金效益的扶贫开发项目,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维护了党和政府在干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请省办加大我州农村贫困大学生扶贫助学投入力度,并建立长效机制,逐步实现我州农村贫困大学生扶贫助学全覆盖。

  (五)加大对湘西州扶贫建房的支持力度。湘西州农村无房户和危房户占有相当的比例,而目前扶贫建房的补助标准最高仅为2万元,补助标准与现实需求相差太远,很难解决无房户和危房户的住房问题。请省办提高扶贫建房补助标准,结合生态移民搬迁示范点建设,对湘西州贫困农户中的无房户和危房户按照4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六)支持湘西州列入国家旅游扶贫示范区。湘西州具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生态环境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非常适合发展乡村文化生态旅游,目前乡村旅游已逐步成为湘西州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型产业。请省办向国家扶贫办、国家旅游局争取,把湘西州列为国家旅游扶贫示范区。

  (七)支持湘西州农贸市场改造提质。农贸市场是农民产品交易的重要平台,目前全州有130个农贸市场,面积80万平方米,这批市场大多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普遍存在市场设施陈旧老化、配套不完善,脏、乱、差问题突出等一系列问题,有些还有严重的安全隐患。这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我州计划从明年开始,以扶贫、商务投入为主,整合其他部门资金,3年内完成对农贸市场的标准化改造。请省办每年给我州安排农贸市场改造提质专项资金2000万元。

相关文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关闭 打印